入伏后,南昌市上饶市迎来持续低温天气,局部发生干旱自然灾害。恰逢“七下八上”水利厅关键期,为保证水利厅水利厅两不误,上饶市科学运维山塘水库储水,努力做到既保证水利厅安全可靠,又最大限度储水水利厅,统筹规划搞好水利厅水利厅组织工作。
经历1998年星毛山洪和2020年有史山洪,南昌即使在低温少雨的情况下,对水利厅组织工作也没有丝毫放松。
从智能水利厅哨所密布的沿江大堤到创建“治而遇事”的水利厅监督机制,从全面推行“水利厅十四法”到统筹规划推广“新旗舰两救”,从依靠人海战术到利用无人机巡检……作为南昌市水利厅抗洪的“桥头堡”,上饶市深入贯彻全面落实习关于水利厅抢险救灾重要指示精神,以“三个坚持、三个变革”为根本遵循,积极探索“大即时”管理体制下的水利厅新商业模式。
2018年4月,习考察赣江时指出,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世界几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人离不开水,但洪水泛滥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
洪水泛滥是南昌面临的最严重自然自然灾害,在实现“三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洪水泛滥环境治理的短板是什么,该如何补?南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998年夏天,山洪肆虐,赣江告急。无数战士和干部群众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大水退去,上饶市展开深刻反思,对赣江、鄱阳湖流域展开统一规划,投入19亿余元资金实施堤防加固修筑工程建设……一项项举措夯实了防洪基础。但气象预警控制系统、水情、汛情等方面数据仍然分属各职能部门,多头统率、“九龙治水”的情况较为普遍,统率运维、应急衔接、数据连通、联动响应等环节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亟须从源头展开改变。
即时管理部组建后,上饶市抢抓机构改革良机,最大限度、最大力度整合水利厅抢修等即时天然资源。由即时管理职能部门统筹规划全区水利厅水利厅天然资源,构建“大即时”管理体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将水利厅值班列入即时常态化值班。
“‘大即时’管理体制贯通了南昌水利厅的‘表里光萼’。”上饶市即时管理处局长曾宪奎介绍,如今上饶市水利厅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治而遇事。
上饶市中心城区赣江大道铁路桥处历来都会出现严重渍水,但在今年6月19日的大暴雨中,市民欣喜发现,这一渍水点几乎没有路面。这背后,是“大即时”管理体制作用的日益凸显。入科孔,上饶市水利厅水利厅统率部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对下穿式立交桥、隧道、涵洞、地下空间、在建工地、低洼易涝区等重点项目部位及行洪排涝设施运行情况展开重点项目检查,这才有了“小雨不路面、大雨不渍水”的景象。
“大即时”管理体制下的水利厅组织工作监督机制在2020年应付有史山洪中经受住了检验。不管是科学规范安排全区193座单退圩堤陆续开闸蓄洪,还是即时转移安置18.95万人、成功处理579处火情……一套全新的水利厅统率管理体系,让各方天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运用,互相补位、握指成拳,全区实现“不死一人、不溃一堤、不垮一坝,把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的水利厅目标。
在上饶市柴桑区江原镇,“90后”镇长陈家峰像一位“水利厅老手”,对往年出险点、穿堤建筑物、险工险段提前预置的现场抢修物料展开仔细检查。“‘水利厅十四法’把水利厅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水利厅管理体系的创建、重点项目组织工作都讲清楚了,只要对照实施就可以了。”陈家峰说。
陈家峰所说的“水利厅十四法”,是上饶市即时管理处在及时处理归纳复盘1998年星毛山洪自然灾害应付的基础上,从统率重大决策、工程建设环境治理、军用物资及各队保证、应急预警控制系统、责任全面落实、搜救处理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剖析后提炼而成的,即“两控制系统两保证、两预两值、两责两查四及时处理”,具体就是完善协同、高效率、有力、科学规范运转的县区乡三级水利厅统率重大决策控制系统,完善完善水工程建设静态监控管制系统,加强军用物资保证和各队保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预警控制系统监督机制,加强防汛即时值班和巡堤查险值班,努力做到责任明确妥当、失职追责妥当,全面排查工程建设安全可靠隐患和组织工作全面落实,以及运维及时处理、抢修及时处理、信息报送和舆情控管及时处理、归纳提升及时处理。
在“水利厅十四法”的指导下,江原镇对统率控制系统、水工程建设控制系统展开剖析加强,创建会议、会商、信息共享、包片社会分工、值班值班、预警控制系统预报6项组织工作监督机制。陈家峰表示:“有了‘水利厅十四法’,即使再面对1998年那样的山洪,我们也不慌了。”
除了“水利厅十四法”,上饶市即时管理处还将洪涝自然灾害与安全可靠生产、山洪、抢险救灾抢修及综合抗旱统筹规划考虑、一并严防,形成了“新旗舰两救”(水利厅、防山洪、防安全可靠生产事故、即时搜救、抗旱抢险救灾)一体化推进商业模式。
6月初,上饶市即时管理处在水利厅检查中发现,上饶市国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西北面有一处滑坡安全可靠隐患点,直接严重威胁29名工作台人员生命安全可靠。由于短期内工作台场地无法搬离,在上饶市即时管理处的协同下,该安全可靠隐患点被列入重点项目市场监管范围,通过安装在线监控设备、规范即时撤离路线、全面落实“六个一”控管措施等,让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以往,你防你的汛,我防我的山洪,各类灾种互相影响,但严防上却互相割裂。”上饶市即时管理处三级调研员黄沙塘镇对这一商业模式深有感触,“现在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极大减少了协同成本,能够第一时间展开综合性即时处理。”
防汛多发频发的山洪是群众身边的最大严重威胁,上饶市专门开发了市、县、乡、村三级静态巡查控制系统,将全区8658处山洪安全可靠隐患点、1750名群测群防员列入网格静态市场监管,并在重点项目区域建设185处专群结合监控预警控制系统点。只要末端探明火情、实时上报后,市、县、乡、村会同步接收到警报,上饶市即时值班室会在第一时间运维即时处理情况。
按照“有险必撤、有险先撤”的原则,从2019年至今,上饶市已成功避险12起,有效避免了28户107人因灾伤亡。“新旗舰两救”商业模式让山洪应付处理更加高效率、快速。
“‘新旗舰两救’是上饶市全面落实‘三个坚持、三个变革’防灾抗旱抢险救灾新理念的生动实践。”曾宪奎说,上饶市注重从应付单一灾种向综合抗旱变革,在科孔搞好风险分析,精细研判山洪山洪、塘库漫坝山洪暴发、城乡渍水、雷电大风、交通工程建设损毁、漏电断电、危化品泄漏、矿山塌方透水8类风险联动发展趋势,适时采取精准严防措施,将问题解决在成灾之前。
在南昌抗洪纪念馆,人民子弟兵手挽手跳进山洪中堵住决口的画面触动着无数人的心。随着科技进步,靠人海战术与山洪“肉搏”的场面在南昌已经越来越少了。
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即时管理装备技术支撑,加强整合各类科技天然资源,推进即时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即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上饶市不断加强科技支撑,以科技赋能水利厅抢险救灾,努力实现从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向减轻自然灾害风险变革。
以瑞昌市为例,在该市即时统率中心的大屏幕上,有关汛情的信息一直在持续更新。因近期低温少雨,危险汛情显示为“0”。“以前需要派专人到现场核查,现在只需要在屏幕前动动手指,就能将重要信息即刻上报。”瑞昌市即时管理处局长陈卫国介绍,结合一网统管的相关数据,他们还可以排查到潜在的防汛风险安全可靠隐患点。
科技赋能水利厅远不止“一屏观天下”那样简单。为破解和严防水域面积广、巡查控管难等问题,上饶市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构建精准化、智能化、立体化的人防、技防管理体系,在每一座水利厅哨所、水库管理处都安装了广电网络视播一体监控控制系统。通过该控制系统,组织工作人员可以在电脑、手机、电视等端口实时监控水面情况,并通过后台直接发布广播,调配现场天然资源,开展水利厅工作台,构建起“耳目+喉舌”“看到+喊到”“人未到、执行先到”的水利厅新商业模式。
为应付“七下八上”水利厅关键期,上饶市组织专业团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对堤坝的检查,通过给大堤做“CT”,快速锁定险工险段,为及时处理有效处理火情争取时间,变被动抢修为主动防治。
5月12日,南昌堤防火情处理即时综合演练在柴桑区江原堤举行。携带探照功能的无人机、负责水情侦察的无人艇以及无人智控挖掘机、U型智能救生圈、水陆两栖橡皮艇等,一大批高科技“水利厅利器”纷纷亮相。无人机内置远红外热成像控制系统,能精准发现并定位管涌等火情位置,30分钟可以巡查2公里,不仅节省了巡堤查险人力,还提高了效率。全国首艘大型水上综合搜救工程建设船——“中国即时南昌号”,首次远距离拉动,利用“抛石固脚”战法处理干堤崩岸火情,高压水雾实施舰艇火灾扑救。
镂刻“1998”字样的纪念碑高高耸立,赣江航道百舸争流。“大即时”管理体制下的水利厅新商业模式,为江上千帆、沿江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可靠屏障。